新闻动态 news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 手机:
- 0335-8834888
- 电话:
- 0335-8834888
- 邮箱:
- lyiazsb@163.com
- 地址:
- 秦皇岛市海港区河北大街西段512号
致敬!缅怀!送别国之脊梁
添加时间:2021-05-27
办公室 临榆国际学校
5月22日13时07分
5月22日13时07分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
享年91岁
5月22日13时02分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逝世
享年99岁
3月22日12时36分
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逝世
享年96岁
每一个在学习或工作岗位的人都不应该忘记曾为国家、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学习他们为了实现理想信念忠贞不渝,不屈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无论岁月如何更替,世事如何变幻,他们的事迹始终是激励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巨大精神动力,鼓舞着我们向前而进!
我们青少年一代,更要从老一辈人的事迹中学习不怕难、不怕苦的精神,从而努力奋斗、回报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发明协会会士,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2020年11月28日,当选2020中国经济新闻人物。
袁隆平先生,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是在科学大道上,不畏艰险在崎岖小路上攀登,最终达到其科研领域光辉顶点的人。
考大学时
袁隆平想要学农
父母都不赞成
袁隆平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
没有农民种田,就不能生存
最终说服了父母
他在西南农学院农学系
学习了四年
他说:
“很多人对学农有想法,
可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学农”
毕业后
他一边教书育人
一边做农业科研
而他也度过了自己人生中
最难忘的18个年头
他见过饿殍
听过无数次“金元宝比不上两个馒头”
这段经历让他下定决心
要用自己的专业研究出高产水稻
让同胞们免受饥饿之苦
他把目光放在了杂交水稻上
他认为杂交水稻大有可为
即使当时的科学家都判定
这一领域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因为有了天然雄性不育株的种子
水稻才能进行人工杂交
为了寻找它
袁隆平拿着放大镜
对着试验田里的万千株稻穗
开始了大海捞针般的探索
特殊时期
他的那些像盼孩子一样
盼出来的秧苗
经常被轻而易举地被人扒光
他怕看不住苗
干脆把种子绑在身上,用体温催芽
无数次实验
无数次失败
他依然没有放弃
1970年11月
在南红农场一个铁路涵洞附近的水塘边
大约两百平方米的野生稻中
发现了三株稻穗花药异常
袁隆平接到电报赶到三亚
确认这是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
当即把它命名为“野败”
“野败”的发现为后来的研究
铺平了道路
1973年
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
他正式对外宣布
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我要从“90后”一直搞到“百零后”
袁隆平对很多人讲过他的两个梦:
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
正是为了这两个“梦”
袁隆平一直没有停下脚步
历经半个世纪水稻研究
成为稻田的忠实守望者
中国青年报《世界可以没有盖茨,不可以没有袁隆平》
(2008年8月29日)
30多次赴国际水稻所
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
10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
菲律宾、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
50余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
培训了来自40多个发展中国家
约2000名政府官员和农技专家
……
为表彰他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世界许多国家都为他颁发奖项
联合国粮农组织聘他为
国际上发展杂交水稻的首席顾问
在浩瀚无际的宇宙中
还有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尽管已经90多岁了
他依然在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
湖南省农科院
在袁隆平住宅旁
安排了一块试验田
这块田从设立起
就是他的“心病”每天起床
第一件事就是下田
获国家最高荣誉
“共和国勋章”那天
他只知道
衡阳12亩试验田正处于对花时期
他立即赶过去
在现场
袁隆平拿着水稻说
“开花开得好好。”
年轻人亲切地称他为
”90后梗王”
上班不打卡,下田最快乐
爱好——自由,特长——散漫
修改学生论文大倒苦水
不爱出名有“偶像包袱”
他曾勉励青年
“我始终都还在努力使梦想成真”
“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
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
躬行实践、厚积薄发
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
一穷二白时
他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
名满天下时
他却淡泊名利只爱守望稻田
如今
他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
却将粮食的种子
创新与奋斗的“种子”
留给了后来人
”恩师留给我们的,不只是知识,还有精神——‘袁隆平精神’:激情生活,热爱实践;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潜心研究,甘耐寂寞;坚持不懈,执着追求;挑战自我,永不满足;团结协作,不患得失;淡泊名利,和谐发展;乐观豁达,健康向上。我想,这是我从先生身上获得的、受益终身的力量。”邓启云饱含着对老先生的依依不舍,如此总结。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吴孟超同志1922年8月出生,福建闽清人,1949年8月参加工作,1956年3月入党,1956年6月入伍,1987年2月评任教授、主任医师,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曾任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先后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癌症基金会副主席,国际外科学会、肝胆胰协会会员,军队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12月退休。
吴孟超的96岁,仍然穿着他的工作服,每天7点吃完饭去上班,到病房查房或去看门诊,每周仍然坚持做3台以上的手术,而且都是难度极高的手术。
在医学领域尤其是肝脏外科领域,他是不折不扣的泰斗级别人物,创造了中国医学界乃至是世界医学肝胆外科领域的无数个第一:
他主刀完成了我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
他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脏外科入门专著;
他制作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型标本;
他创造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
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
他也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重达36斤的肝海绵状血管瘤;
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在腹腔镜下直接摘除肝脏肿瘤的手术;
他为一名仅4个月大的女婴切除了肝母细胞瘤,创下了世界肝母细胞瘤切除年龄最小的纪录;
他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设立以来医药卫生界第一个摘得该奖项的科学家,他有力地说道:“我会把一生的精力贡献给医学和科学!”
“如果有一天我要倒下去,就让我倒在手术室吧,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96岁的吴孟超这样说道。
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身为医生的责任与坚守。
这位中国肝脏外科之父的右手,握过众多的奖杯,但却最契合止血钳的形状——筋脉虬结,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内侧弯;但又超乎寻常的柔软细腻,指甲整齐润泽——食指畸变是因为过去的成千上万台肝脏手术,细腻灵活是为了未来能再多帮助一个生命。
比起脸上的褶皱,比起脚下的变化,吴老更在意自己的这双手。他在节目里说:“手比脸重要。脸老了无所谓,但是这手所有的感觉要保护好。”他身边的护士长很清楚,那是一双“长了眼睛的手”,了解肿瘤的位置和它的解剖关系。有时候满腹腔的血,“长眼睛的手”一伸进去,一摸在这儿,这根血管一掐,血就止住了。
正是吴孟超细腻、没有一点儿茧的手,才能敏锐地感觉到病人肝脏内部的微妙信息。人们通常以为打开腹腔做手术,是看着做的,其实不尽然。有些肿瘤长在肝叶重叠的深处,眼睛看不见,很多时候,凭的是手在肝脏上的感觉,而吴孟超的这种感觉是他做了几百具标本、近万例手术积累得到的。
96岁的吴孟超,依然站在手术台上,有记者记录了他和护士之间这样一段对话:
吴孟超:明天有什么手术?有没有我的?
吴孟超:没有排,没有人排我。
护士:休息休息吧。
吴孟超:排吧!怎么搞的一个都没排。你去找一个。
拿起手术刀就意味着有风险,这么大年纪,好好歇着不好吗?但吴孟超却坚持握着手术刀,在他看来,挽救病人应该是终身的追求,也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学生。
可以说,中国肝脏外科目前的中坚力量,80%都是吴孟超的学生,学生的学生和第三代、第四代学生。
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
——彭士禄
彭士禄,中国共产党英烈彭湃之子,1925年11月18日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1956年毕业于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后又在莫斯科动力学院核动力专业进修,1958年结业回国。曾任造船工业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水电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广东省委常委、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中共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
他长期从事核动力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1988年,在我国核潜艇胜利完成水下发射运载火箭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几位总设计师合影。赵仁恺(左一)、彭士禄(左二)、黄旭华(右一)、黄纬禄(右二)。资料图。
1970年8月30日,在西南大山深处的“909”基地,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设计研制的核潜艇陆上模式堆顺利达到满功率,发出了中国第一度核电!这意味着,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心脏——核动力装置开始运行了!
这一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自主核动力技术的国家,大家欣喜若狂,而总设计师彭士禄却在闷头大睡,在这之前,他已经连续五天五夜没有合眼。
彭士禄这个名字,鲜有人知。直到1988年9月27日,中国导弹核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他才作为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第一个核动力装置的主要设计者,走进人们的视野。而在这之前,他隐姓埋名30年,他的名字和他从事的工作一样,都是中国的最高机密!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无产阶级革命家、烈士彭湃的儿子。
彭士禄全家福。资料图
1925年,彭士禄出生在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是彭湃的二子。上世纪二十年代,出身工商地主家庭的彭湃,冲破阶级的“枷锁”,成为“中国农民运动的第一个战士”。
“一个漆黑的夜里,奶妈背着我逃难。”这是彭士禄关于人生最早的记忆。1928年,他3岁,母亲蔡素屏不幸被捕,英勇就义。1929年,彭湃在上海被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高唱《国际歌》,慷慨赴死。那一年,年仅4岁的彭士禄成了孤儿。尽管彭士禄才4岁,他就已经成了敌人的“眼中钉”、全国悬赏搜捕的“通缉犯”。
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斩草除根”,彭士禄过起了姓百家姓、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生活。他先后在几十个贫苦百姓家生活过,每到一家,他都要改名。8岁时,彭士禄被国民党当局抓进监狱。在那里,他吃的饭里满是沙子、虫子,浑身都是虱子、疥子,晚上睡觉盖的是破麻袋。
1935年,在狱友们的掩护下,在监狱受了一年苦、差点被饿死的彭士禄终于出狱。之后,他从监狱转到广州感化院,患重疾又差点病死。10岁时,他开始沿着铁道流浪,一度靠乞讨度日。后来,彭士禄再度被捕,这一次,祖母周凤将其营救出狱。此后他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在香港、澳门学习和生活。直至1940年,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彭士禄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和邓颖超。周恩来见到彭士禄时凝视了一阵子,亲切地拉着他的手说:“终于把你找到了。你爸爸是我的好朋友!”“要继承你爸爸的遗志,好好学习,努力工作。”
后来,15岁的彭士禄来到了延安,于194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顾过往,彭士禄总是饱含深情地说,“坎坷的童年经历,磨练了我不怕困难艰险的性格,我对人民永远感激,无论我怎样努力,都感到不足以回报他们给予我的恩情。”
彭士禄在莫斯科留学时的照片。资料图
1951年,彭士禄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留学苏联的名额,前往喀山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学习。
1954年1月,美国东海岸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个巨大而灵巧的“黑色水怪”转眼潜入太平洋,游过墨西哥湾、荡过南美洲、横穿大西洋,途经欧亚非三大洲后又回到了美国东海岸,而这一切所消耗的全部动力来自一块高尔夫球大小的铀燃料。如果换了石油作燃料,需要整整90节车皮的石油,消息一经公布,举世震惊。这就是继原子弹之后再度震惊世界的美国核潜艇“鹦鹉螺”号。
1956年,陈赓大将到苏联访问,正准备回国的彭士禄被密召到中国驻苏大使馆。陈赓问他:“中央已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彭士禄坚定地说。
“从未在晚上12点以前就寝过,我们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一头扎进去,就像沙漠中的行人看见了湖泊那样。当时,那种奋进不息、为祖国夺取知识制高点的心情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回忆这段时光,彭士禄这样说道。也正是这段时光让彭士禄与核动力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工作中的第一艘核潜艇建设者。资料图
1962年2月,彭士禄开始主持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然而,当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想要造核潜艇,简直比登天还难!无图纸资料,无权威专家,无外来援助,包括彭士禄在内的所有人,谁也没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仅有的参考资料,是从报纸上翻拍的两张模糊不清的外国核潜艇照片,和一个从美国商店买回来的儿童核潜艇模型玩具。在这种状况下搞核潜艇不得不全靠“自教自学”。
彭士禄在工作。资料图
“那时候,条件艰苦啊,我们都能够干出来,不容易!”彭士禄深知,仅凭一腔热血是不够的,需要把自己和别人已有的经验和技能进行转化,同时大量吸收新的前沿知识。
彭士禄针对全室大多数人只会俄语不会英语、而外文资料又大多为英文的状况,组织了集体英语学习。大家从早晨5点多钟起床就背英语单词,甚至上厕所时也在背,夜深了也要背上几遍新学的单词才去睡。这样边学英语,边看与各自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经过两年的努力,全室基本上过了英语阅读关,并且摸清了国外核电站、核动力装置的基本情况。
“那时候,交通不便,我们吃住都在工地上。那里阴暗潮湿、毒蛇蚊虫肆虐,生活非常艰苦。我们是吃着窝窝头搞科研的,连窝窝头都吃不上时,就挖野菜和白菜根吃。没有电脑,仅有一台手摇计算机,大家就拉计算尺、打算盘,那么多的数据都是靠这些工具没日没夜地算出来的。”彭老回忆说。
就这样,通过边学习边实践,他们逐渐扎实地掌握了核动力装置的基本原理及各系统、各专业间的内在关系。默默攻关,这些“门外汉”悄无声息地站到了核动力科学研究的前沿。
“我来签字,我负责!”
尖端科学讲究精细严谨,但彭士禄偏偏“大胆”。
在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开发前期,许多人对核动力的知识都几乎为零,他们有学电的、有学化工的、有学仪表的,对某个技术上的问题意见不一致,甚至经常发生激烈的争论。出现这种情况,他就对研究人员说“不要吵,做实验,用实验结果说话。根据实验结果,我来签字,我负责!”
1970年7月,反应堆开始缓缓提升功率。每提高一档功率,出现的险情也越多。问题不断增加,反对继续提升功率的意见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彭士禄力排众议,继续提升功率,8月30日,他决定实现主机“满功率”。这一天,实验现场围满了人,负责数据运算的黄士鉴并不知道彭士禄满功率的计划,下午六点多钟,黄士鉴发现,竟然满功率了!他以为自己算错了,继续算第二遍、第三遍,第三遍,他才确定。
彭士禄的“大胆”,并非有勇无谋,“拍板”也并非胸中无数。有一次,有人问他:“为什么敢于拍板?”他说:“其实,有个秘诀,一定要用数据说话。”牢牢掌握实验数据,是他大胆决策的科学依据。也有人问他,“在潜艇核动力研制过程中,那么多次拍板,有没有拍错的时候?”彭士禄毫不掩饰地说:“有啊,怎么可能没有。错了,我就改过来,再继续前进。只要三七开,有百分之七十的把握就可以干,不然,都准备好了,要我们干什么?”
彭士禄。资料图
就在核潜艇进行最后调试工作时,剧烈的胃疼袭来,彭士禄全身都被汗水浸透了,医生诊断为急性胃穿孔,这一次手术,彭士禄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那一年,他才49岁!他说:“我喜欢这个工作,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就是死了也是值得的!”1988年,彭士禄又担任了秦山核电二期工程董事长,成功实现了我国核电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
彭士禄曾在自述中写到:“也许因是属‘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劲精神,不做则已,一做到底。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群体团结,是合力,至关重要,最怕‘窝里斗’,分力抵消,越使劲越糟糕,最后变成负力,悲矣!尽自己的力气去做正功,没有白活。”
大国重器,以命铸之。他们在祖国贫弱的年代,创造出了荫护万代的财富,用自己坚挺的脊梁,给了整个民族以力量。几十年后,中国大地上已建起了一座座安全、高效、清洁的核电站。一代又一代核工业人不弛于空想,不鹜于虚声,将青春年华化作深海中前行的潜艇、澎湃动力的核电站,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功在当代
惠泽千秋
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这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
三位科学巨星!千古!
下一篇:没有了